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12 风波(方线) (第1/3页)
12 风波(方线)
剧组的运转像一台精密却也不乏磕碰的机器,度过了初期的磨合与兴奋,当新鲜感被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取代,疲惫积累到一定程度,真正的考验便悄然降临。正如业内常言,开机顺利靠准备,杀青圆满靠毅力,而最难熬的,正是中段。疲沓、摩擦、乃至外部力量的介入,总会在这时寻隙而生。 霍一对此早有预料。她的留学经历让她亲历过编剧中心制与制片人中心制的高效与弊病,深知权力明晰的重要性。因此,在项目伊始,她便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位以好脾气和擅长沟通著称的导演合作,力求最大限度减少创作层面的内耗。加之她手中紧握的顶级IP版权,以及那个虽不常被提及、却无处不在的,属于叶正源的光环,使得自开机以来,霍一在剧组内几乎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,令行禁止,无人敢轻易挑衅。 然而,绝对的权力并非总能带来绝对的顺畅。资方投入了真金白银,便天然拥有了焦虑和指手画脚的权利。拍摄过半,最初的样片和预算消耗报表送抵各方案头,一些细微的杂音开始透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。 其中相当一部分,聚焦在了女主角方欣身上。 “年龄感还是有点出入吧?” “港星的口音,后期配音会不会影响情绪代入?” “市场反馈显示,年轻观众可能更倾向新生代流量……” 这些声音或委婉或直接,目的却大同小异:试探霍一的决心,或者,试图塞入自己属意的人选。 霍一处理得冷硬而直接。她不需要过多解释,往往一个冰冷的眼神,一句“选角是我定的,后果由我承担”,便能将大多数质疑堵回去。她深知这些人的心理,抬出叶正源的名头太过低级且容易反噬,反而是她自身作为原作者的行业地位与手中握有的版权,才是更硬通的货币。她运用得驾轻就熟。 但最近,她介入得愈发频繁和细致了。不再仅仅是为了维护作品的纯粹性。 一场夜戏,方欣因为连续熬了大夜,状态略显疲惫,镜头下眼底的青色粉底有些遮掩不住。导演还没开口,霍一已经先一步叫了停。 “今天先到这里吧,演员需要休息。”她的声音平静,不带商榷,只是告知。 执行制片人面露难色,凑过来低声道:“霍编,这场地明天还有别的组要用,今晚必须拍完,不然进度……” “进度延误的损失,从我编剧稿酬里扣。”霍一打断他,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,“或者,你去协调换场地延期的费用,我来签单。” 执行制片人瞬间噤声。谁不知道霍一根本不靠稿酬吃饭,她那版权费的天文数字才是重点。而“我来签单”四个字,背后隐约透出的能量,更让人不敢深想。他讪讪地点头,转身去安排收工。 方欣站在不远处,手里还拿着道具,灯光打在她脸上,能看清她微微蹙起的眉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。她听到了霍一的话。那不是询问,不是建议,是一种近乎专断的保护。她走到霍一身边,声音带着歉意和疲惫:“其实我还可以坚持的……” “状态不好,拍出来也是废片,浪费大家时间。”霍一没看她,只是低头翻看着明天的拍摄计划表,语气公事公办,“去休息吧。” 方欣看着她冷淡的侧脸,那话语里的意味却与表情截然相反。她心里像被细小的暖流熨过,又掺杂着些许复杂的、难以言喻的情绪。她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姑娘,太清楚在这个圈子里,无条件的维护背后往往标着价码。她低声道:“谢谢。” 霍一这才抬眼看她,目光在她泛青的眼圈停留了一瞬,很快移开:“份内事。” 类似的情况接踵而至。有时是霍一提前调整拍摄顺序,将方欣的重头戏安排在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段;有时是她直接驳回了资方想塞来客串、实则意在抢风头的某个年轻艺人;甚至有一次,某个背景颇硬的副导演在饭局上借着酒意,言语间对方欣多了几分轻佻的打量,第二天便被调离了剧组,明升暗降去了一个闲职。 风言风语悄然滋生。剧组成员私下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,猜测着这位说一不二的年轻编剧与那位风情万种、正被力捧的港星女主角之间,究竟是何关系。那些目光像无形的蛛丝,缠绕在方欣周围,让她在某些时刻感到些微的